教學省思

出自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課程網
於 2006年5月17日 (三) 23:50 由 Chiaye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團隊中的成員如何相互成長?

1.一般來說新進本團隊的老師會有一位可以依靠的資深老師在同一學年進行教學,就像是教學輔導老師制度的效果一樣。附小的家長對於自然科學非常在意,僅次於對級任老師的重視,因此自然科學團隊的老師們深深瞭解這一點,所以會以集體智慧共同規畫、設計課程,大家都一樣,學生學到的都一樣,再依個人專長分工,達到合作的目標。甚至在戶外教學時也為了確保品質,老師們會在行前勘察時,拍攝行前教育用的教學DVD,回到課堂時讓全學年每一班學生可以觀賞戶外教學的重點,這樣在進行戶外教學時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掌握到學習重點,這樣也讓家長安心減少比較的情形,而不會比較不同老師的教學品質上的差異。這是本團隊最大的特色,充份分工且合作。<錦雪,950410>

2.善於運用知識管理與分享,建立團隊學習的平台
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教學,鼓勵每位教師願意參與團隊學習的意願,我們團隊就經常透過彼此對話和相互分享的過程,幫助新進或初任教師可以很快的了解課程的架構與內容,並及早適應整個教學環境教學。透過專業對話可以將教師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以達知識分享、運用及創新的功能。<佳燕,950410>

3.充實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教學知能與技巧
團隊每位成員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創意教材就是從生活或身邊的事物如此不斷湧現。因為成員平日的教材蒐集、設計到教學與反思,就是一種探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此時教師扮演的是設計者與研發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主,注重環境的塑造,透過預先對教材的了解與評估,經過教學過程的實施與學習結果多元的呈現,以及評量的設計,使學生亦能透過老師引導的探究過程中,學習建構知識與解決問題,並學習合作與分享。<佳燕,950410>

4.當有資淺老師進入本團隊時,資深教師分享歷年教學心得與編撰完成的補充教材內容或學習單,資淺老師則虛心學習,並發揮個人資訊長才,將資訊融入教材或教學中。<青芬,950410>

5.當課程不斷進行中,老師們會利用領域會議時間共同討論分享教學心得,或教學中隨時出現問題則立即互相請益。<青芬,950410>

6.當較低年段的學生將升上較高年段時,該年段任教的老師會與較高年段的老師,進行學生兩年課程學習重點與達成能力的討論與分析,讓較高年段的老師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與能力。<青芬,950410>

7.一般而言,老師會在同一年段任教數年,等對該年段教材熟悉後,再擔任不同年段的課程,藉以分析比較本自然科團隊所研發的課程與教學是否的確達到縱的連貫,並再精益求精。<青芬,950410>


團隊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方式

1.本校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比其他學校提早兩年。當課程鬆綁後,教師自主性提高,我們考慮到本校學生能力比較強,為了讓學生能展現潛能,因此老師們在課程教材內容上,參閱選定的教科書版本後,再加深加廣或延伸教材。<青芬,950410>

2.通常在開學前,各年段老師會互相討論新學期的教材內容,並無私的提供個人的教學心得或研發的教材。大家共同決議本學期主要教材內容與實施方式。 剛開始,我們盡量利用周圍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更生活化、活潑化,因而有社區資源、公司利機構或自然環境的校外教學。<青芬,950410>

3.近幾年,為了落實生活即教育、教育及生活,我們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研發教材議題,讓學生能將所學所用落實,並關心週遭生活環境,更希望能從此處培養學生關懷、珍愛自然環境的情懷。 我們秉持讓自然科學的教育能全面普及化,而非精英化。因此每項教學活動都全面落實在教學中,其中包括各種課堂實驗,由小組學生親自操作。對每一主題由小組共同彙整、討論、報告……。<青芬,950410>

4.透過觀摩與分享,激發團隊的創意與挑戰
教師可以透過同僚之間的彼此經驗分享、討論、教導、觀察、相互合作等方式追求更高度的表現與持續改善。因此,即使同領域或同學年的課程架構或教材是一樣的,教學者可以透過同僚彼此間的相互學習與觀摩,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運用個人的巧思或創意,讓教學更精彩。所以,即使料理的食材一樣,烹調出來的味道仍具有其特色。<佳燕,950410>

5.課程設計的特色在於不但配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學校特色課程設計一至六年級學習課程外,同時也配合市本計畫、跨校合作設計了一至六年級的「樹木保育」課程。<如杏,950410>

6.我們整個團隊的合作的歷程是這樣的,往往看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團隊的老師就會提出來。有人提出來就進行討論,討論之後大家會有不同的意見,之後就開始辯論,然後形成大家的共識。我們就開始做團體的分工,因為每一個人的專長不同,所以就適才適用,發揮所長。<國華,950422>

7.利用每週三下午的領域的討論時間,另外每一周有兩節的領域討論時間,那個時間大家都沒有課,假若時間還不夠 就會利用大家放學的約會時間進行討論,在討論之中在大家的互相激盪之下。這樣的討論在我們的教學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錦雪,950422>

8.在寒暑假的工作坊,我們有跨領域的討論,在領域會議的討論之中,這個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大手牽小手這個活動的跨領域性,我們都會進行討論。另外,我們學校上有網站架設,透過網路交流彼此的意見,還會紀錄平時領域會議的討論內容。<錦雪,950422>

●學生的具體展現在哪裡?
1.從以前到現在,自然科老師就是秉持著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更希望讓學生處處都可以運用科學化的處理態度原則處理生活的事情。<蓮菁,950210>

2.小的展現就是在教學方面,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獨立能力在處理主題研究,更有能力作專題研究,發展時機成熟時,再成為科展主題(這讓我想到可以銜接加入鳳琴所報告的內容及展現ppt)。<蓮菁,950210>

3.學生的大成果展現:在校園空間的改造方面:任何的規劃都是經由設計課程都是經過調查作為起點,過程不斷的討論,而做的決定,再做理想與實務的平衡取共識。例如水生池的設置也是因為原本的水生池在籃球場附近,球常常會掉進去,因此學生發現問題,認為是否有遷移的需求,來進行討論,因此,才進行評估。做最後的規劃。例如要種哪些植物也是經過課程的設計規劃認識了解後,所進行的決定。例如枯木落葉區,也是經過調查,發現都會型的學生,非常需要有玩泥巴、挖土,找棲底下的生物需求,因此,在進行不斷的討論,規劃、判斷,最後執行時才會有此空間的規劃。<蓮菁,950210>

●參與教學團隊的歷程與感受

1.非自然專長的我,當導師期間因學生要到戶外進行自然探索,有機會見識自然老師引領學生認識大自然環境的生動教學方式,因而對自然產生興趣;雖知自己自然背景知識薄弱,但仍自願性跨入此領域。初入此領域內心很恐慌,幸好長輩們無私,無論我怎麼問,都很細心地說明,讓我不用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有多愚蠢,只要提出來,就能獲得解答或一本相關的書籍。所以,在長輩的引導下,我快速進入自然教學領域,使我的自然知識達到一定的水準,讓學生的自然知識維持一定的水平;不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同時也讓新手備感溫馨和充實。<如杏,950410>

2.難能可貴的是我覺得這個團隊不藏私,大家彼此的經驗會互相交流。自己以前在別的縣市教書,學校覺得把自己的班上教好就算教好了。但是到了附小之後,我發現我們會關注我們的環境,會把我們的基礎課程做延伸,然後扣到環境裡面。舉例鸽害的問題,因為附小的環境很特殊,對面是中正紀念堂,孩子們每天看到鴿子在起舞。可是也發現了,鴿子卻會造成我們環境的傷害。學生告訴我們說:「自己被”空襲”了!」似乎就將這個議題帶進我們的團隊來
因為就覺得我們要做一個全校性的課程,那我們就從低年級的開始,由對鳥類比較有研究的老師開始先對孩子做鳥類的觀察,所以有一個活動叫做「猜猜我是誰」先讓孩子認識鳥類。中年級的時候,藉由「精靈變裝秀」觀察鴿子的行為。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在自然科學的養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們實地幫孩子們規劃探究的活動。先藉由網站上的通知,附小孩子們對鴿子的感受。我們的結果是:我們得知低年級的孩子比較喜歡鴿子,但是中高年級的學生知道鴿子的不好,我們就進行這樣的調查,由孩子們自己構思如何防止鸽害,但是我們步是要去傷害鴿子,而是去驅離。所以是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工程,我們請行政人員幫我們的忙,請廠商把孩子們設計的東西實踐設計在屋簷上,讓孩子們實際去進行觀察 。們把觀察的結果做成專題的研究和結果,也提供給學校工程的一個參考。要畢業的孩子對我說一句話 <老師 我希望以後我經過附小的時候能夠看到我的設計能夠在校園落實…<鳳琴,950422>

●自然科如何進行全校性的課程設計?學生與家長的反應又是如何?

“大手牽小手”這個活動基本上是由五六年級帶領低年級的小朋友種橘樹。六年級的小朋友經過六年的學習,就讓她們自己帶自己的小學弟妹,怎麼去翻種進行,老師只是提供這個活動。五六年級學生知道橘子的種子慢慢地剝開,然後種進去,她們還會關心每一次都會告訴孩子們怎麼去做紀錄,所以這就是學生內在能力的展現。

通常這樣全校向的課程利用綜合課,我們的自然老師會搭配一節綜合課,然後帶那個班級,大概利用十分鐘的時間 然後讓高年級學生去帶小孩子。時間可能沒有那麼足夠,第一次是由老師自己帶,之後老師會不斷的叮嚀自己的小朋友。以那段時間高年級的學長姐跟低年級的小朋友關係是密切的,小朋友會很高興學長姐的參與,就讓她們一起做觀察。

另外,我們的家長她們也發現,假如說我們中年級的小朋友在認識植物的身體之後,那我們也曾經帶孩子他們會去觀察行道樹。家長會反應說,當自己帶孩子們上學時,經過行道樹的時候,小孩會跟家長說,這顆植物和校園內的植物有什麼不一樣,開花時間與植物的特徵等等。家長們相當開心自己的孩子們的確學到了,而且孩子們的觀察力比較強,平常是不去注意的,一旦接觸到這個課程時 就會開始主動探索植物生態環境。<青芬,950422>

這個全校性的活動是從我們自然課程領域的課程發展出來的,我們建議學校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全校的學生能夠對於學校的環境的變化去做一個觀察。我們會透過每日一樹 是每個月當月開花的植物或試結果的植物,我們就把她們佈置在穿堂 提醒學生去做觀察。

常常有許多孩子會發現校園一年四季都一樣,沒有變化,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都沒有去注意環境的變化。如果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去引導孩子的時候,她們就會開始對環境的變化相當敏銳。正因為我們這樣的引導,孩子們會更能去注意環境當中的變化。例如,鴿子大便在地上!! 上的鴿子原來是躲在建築物上的遮雨棚上,是從中正紀念堂飛過來的鴿子。這些東西都是由我們平常這樣點滴上教學的引導,讓孩子們關切我們的環境。因為環境這樣的變化 對於我們學校的學生也好,對於我們整個學校的教學也好,他都有一個很密切的關係。<國華,9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