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省思

出自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課程網
於 2006年5月17日 (三) 23:10 由 Chiaye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團隊中的成員如何相互成長?
1.一般來說新進本團隊的老師會有一位可以依靠的資深老師在同一學年進行教學,就像是教學輔導老師制度的效果一樣。附小的家長對於自然科學非常在意,僅次於對級任老師的重視,因此自然科學團隊的老師們深深瞭解這一點,所以會以集體智慧共同規畫、設計課程,大家都一樣,學生學到的都一樣,再依個人專長分工,達到合作的目標。甚至在戶外教學時也為了確保品質,老師們會在行前勘察時,拍攝行前教育用的教學DVD,回到課堂時讓全學年每一班學生可以觀賞戶外教學的重點,這樣在進行戶外教學時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掌握到學習重點,這樣也讓家長安心減少比較的情形,而不會比較不同老師的教學品質上的差異。這是本團隊最大的特色,充份分工且合作。<錦雪,950410>

2.善於運用知識管理與分享,建立團隊學習的平台
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教學,鼓勵每位教師願意參與團隊學習的意願,我們團隊就經常透過彼此對話和相互分享的過程,幫助新進或初任教師可以很快的了解課程的架構與內容,並及早適應整個教學環境教學。透過專業對話可以將教師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以達知識分享、運用及創新的功能。<佳燕,950410>
3.充實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教學知能與技巧
團隊每位成員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創意教材就是從生活或身邊的事物如此不斷湧現。因為成員平日的教材蒐集、設計到教學與反思,就是一種探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此時教師扮演的是設計者與研發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主,注重環境的塑造,透過預先對教材的了解與評估,經過教學過程的實施與學習結果多元的呈現,以及評量的設計,使學生亦能透過老師引導的探究過程中,學習建構知識與解決問題,並學習合作與分享。<佳燕,950410>

●團隊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方式
1.本校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比其他學校提早兩年。當課程鬆綁後,教師自主性提高,我們考慮到本校學生能力比較強,為了讓學生能展現潛能,因此老師們在課程教材內容上,參閱選定的教科書版本後,再加深加廣或延伸教材。<青芬,950410>
2.通常在開學前,各年段老師會互相討論新學期的教材內容,並無私的提供個人的教學心得或研發的教材。大家共同決議本學期主要教材內容與實施方式。 剛開始,我們盡量利用周圍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更生活化、活潑化,因而有社區資源、公司利機構或自然環境的校外教學。<青芬,950410>
3.近幾年,為了落實生活即教育、教育及生活,我們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研發教材議題,讓學生能將所學所用落實,並關心週遭生活環境,更希望能從此處培養學生關懷、珍愛自然環境的情懷。 我們秉持讓自然科學的教育能全面普及化,而非精英化。因此每項教學活動都全面落實在教學中,其中包括各種課堂實驗,由小組學生親自操作。對每一主題由小組共同彙整、討論、報告……。<青芬,950410>


●課程設計的特色:不但配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學校特色課程設計一至六年級學習課程外,同時也配合市本計畫、跨校合作設計了一至六年級的「樹木保育」課程。 2大手牽小手:非自然專長的我,當導師期間因學生要到戶外進行自然探索,有機會見識自然老師引領學生認識大自然環境的生動教學方式,因而對自然產生興趣;雖知自己自然背景知識薄弱,但仍自願性跨入此領域。初入此領域內心很恐慌,幸好長輩們無私,無論我怎麼問,都很細心地說明,讓我不用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有多愚蠢,只要提出來,就能獲得解答或一本相關的書籍。所以,在長輩的引導下,我快速進入自然教學領域,使我的自然知識達到一定的水準,讓學生的自然知識維持一定的水平;不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同時也讓新手備感溫馨和充實。